小溪營地承載量雜談

小溪營地

很久以前拍的,那時候還不太會上去開單

每次去都可以感覺到環境在惡化

土壤夯實、垃圾、排遺、路徑雜亂等問題越來越嚴重

隨著山林開放、查找登山資訊越發容易以及不能出國等等

越來越多人上山

但登山教育的程度遠不及登山人口的成長

雖然美景還是希望大家都能一起欣賞

但是還是要根據環境承載的能力制定人數上限

避免人為過度的干擾影響環境


        一直覺得很弔詭的是台灣的登山路線承載量是依據山屋或營地的數量來建立的,而不是依據環境真正的「承載量」而去制定,然後有些地方其實還是可以適度開放,但卻全部禁止。小溪營地我覺得就是其中一個地方,他可以說是入門登山很好的訓練場所。單純的野外環境,有水源,不會過於遙遠,且離公路近。可以讓初學者在野外練習技能,如果有突發狀況下撤也容易。希望還是能適度的開放承載量可以紮營。


        但確實在這種決策上很難取得平衡,看看很多原本很美但一開放就被破壞的地方。眠月線,垃圾越來越多,原本很美的海螺菊草地也越來越禿。白雪村,甚至連寫有「白雪村」的門牌都被拔走。導致這種希望他開放,但卻又害怕開放後造成過多破壞的矛盾一直持續。


        回到最前面說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對自然環境會有影響,要如何在遊憩壓力與環境保護中取的平衡,我想很重要的是提升整體登山教育的水準。另外就是根據科學的研究制定路線的承載量,這樣應該可以比較有效讓整體登山遊憩品質提升,同時也可以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登山教育太複雜,我們可以先概略的看環境承載量這件事

目前就我知道最新的例子是插天山自然保留區的承載量研究

        他們根據林晏州(1989)太魯閣國家公園遊憩資源分析及遊憩承載量之研究這篇報告裡面提到,參考如遊憩活動量、步道長度、環境敏感程度等因子,計算一條步道如果屬於自然區的話,最高的使用密度為188.1公尺/人。

        另外使用其他研究的公式計算步道承載量,公式為步道全長/(6+客群間距)公尺*4 人*周轉率=步道承載量,意思是每隊有4人,4人行進間會占6公尺的距離,客群間距分為大承載量客群間為25公尺,中承載量為50公尺,小承載量為500公尺,周轉率為幾天一循環的日數。用這樣的方式去計算步道承載量相對於僅用山屋或營地數量去規範承載量更有科學依據,也更能在環境保護與遊憩間取得平衡。

查到這計算方式我就好奇了

那太管處自己的步道有依據自己的研究來規劃承載量嗎?

        以鈴鳴山為例,目前的每日承載量為精美的「無限制」,更不用說連入園證都不用申請的合歡山區域了。那我們以他們自己的188.1公尺/人來計算承載量,鈴鳴山單程為20.6公里,因此承載量應為:109.5人。

路線承載量(擷取自入園申請網站)

        雖然報告裡面提到這個計算方式不是絕對的,不宜直接依據這個標準制定承載量上限,但是同時也說了,要提高承載量是必須透過經營管理手段執行,例如:維護步道頻率提升、加強基礎設施建立、適時關閉部分路線使環境有較長時間恢復。但其實很難在上面舉例的鈴鳴山看到這些措施,我甚至相信現在通往鈴鳴山的路也比當年爛很多,維護難度也更高,也代表目前制定的承載量應該是不合理的。

        回到合歡山小溪營地,在太管處的報告中也有如果要露營的話,自然區(不確定小溪營地是什麼區,取一個中間值的)的最低密度為77.4平方公尺/人。我用Qgis粗略的框了一下小溪營地比較多人紮營已經是裸露土讓的區域為1246.443平方公尺,因此可以接受16人露營,而且這是最低度承載的狀況。按照他對對於鈴鳴山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對比小溪營地全盤禁止(另一種面向的無為而治?),非常的矛盾,也顯現出國家公園在承載量上,還有進步空間。

大概框了一下小溪營地範圍

        雖然國家公園在開放路線或宿營地參考的不只是承載量的數字,但本著開放山林的精神,可以的話還是希望能適當的調整開放的路線,並且在已開放的區域設立合理的環境承載量。才能在遊憩與環境保護中取得比較適當的平衡。


#登山 #podcast #爬山 #戶外 #生態 #百岳 #合歡 #植物 #台灣山岳 #合歡山 #小溪營地 #台灣景點 #山岳写真 #撮影 #山岳 #mountains #taiwan_mountain #mountainphotography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