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這次行程去走了1918年的能高越嶺舊道,並找尋有登山紀錄來從未被發現的駐在所遺址,從行前的文獻查找、地圖分析,行程中親眼見到駐在所的感動,行程後討論缺漏的駐在所位置,都讓我收穫許多。特別謝謝景淮、容緣、列熹、YC、政道、存惠、羅易,我們一同走完這次的行程,另外景淮、容緣、政道在查找文獻與討論上比我還要多很多收穫與付出,這篇文章也有賴他們的協助。
|
聯帶山駐在所駁坎 |
紀錄
紀錄可以看景淮的
文章,因為一樣的,而且我沒辦法寫的比他好,就不另外寫了。
歷史時間序
- 1913-1914年:日軍前往討伐太魯閣族,開闢太魯閣討伐道路。
- 1917-1918年:能高越嶺舊道開闢,沿途建立駐在所。
- 1924-1925年:能高越嶺改道,大致成為現今的路線。
駐在所
聯帶山駐在所、朝日駐在所、奇萊溪駐在所是我們這次路線會經過的地點。其中聯帶山駐在所在過去文獻與紀錄中描述有所出入,而奇萊溪駐在所在近代報告與登山紀錄中則從未被找到,因此我們將重點放在從聯帶山到天長這帶的駐在所進行探勘。
1914討伐道路
我們在前幾年進行高山植群研究時就發現在深堀山附近發現路幅寬大的路基,但坡度陡峭且在10k崩壁附近即形成斷點,不確定該處是否為舊能高越嶺道路。直到發現開放博物館中的
太魯閣討伐戰明信片集,才大致確定該路段即為1914年開闢的討伐道路。
|
六月 奇萊主南峰より同北峰を望む。典藏者: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拉法葉學院數位資料使用指南。來源:http://digital.lafayette.edu/collections/eastasia/tjwar-postcards/tj0019(2023/03/02瀏覽)。 |
|
於上述照片同位置拍攝現今樣貌 |
|
六月 奇萊主南峰宿營の遠望。典藏者: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拉法葉學院數位資料使用指南。來源:http://digital.lafayette.edu/collections/eastasia/tjwar-postcards/tj0010(2023/03/02瀏覽)。 |
|
這也說明為何奇萊南路上會有台階地形,過去日軍是駐紮於此 |
1918能高越嶺舊道
後來,我們就接上1918年能高越嶺舊道,舊道依據1924年三十萬分之一全圖與宮本生的描述:「より能高鞍部を通過して池の端に至るは約二里餘の道程なれど、駐在所裏の蕃路なる郵便遞送路、その山越せんには僅々四十分にして池の端に達すべしと云ふも。」是在現今光背八表附近轉彎,沿南華山東側到達天池附近。而從現今天池山莊上到天池之道路則為郵差的捷徑,上到天池後轉入奇萊裡山森林之中,沿之字往下到主稜側,蜿蜒而下。我們也大致遵循古道路線行走,途經多座浮築橋與沿壁開鑿路段。現今古道雖大致良好,但有多處小坍方,中間跟丟幾次,如無探勘能力不建議前往。
古道過奇萊裡山後依序經聯帶山駐在所與朝日駐在所後之字下到奇萊溪越溪後上行至奇萊溪駐在所、天長山駐在所。在朝日駐在所之後我們沿稜直下奇萊路,再前行至奇萊溪駐在所目標點進行探勘。
|
1918能高舊道路線 |
|
浮築橋 |
|
開鑿路段 |
聯帶山駐在所
宮本生1918年的〈橫斷道路步記(六)一萬尺の中央山脈を踰て〉文章說明了駐在所因為水源的關係並未建在道路旁,而是在道路崖壁下方。我們根據宮本生的描述前往先前預定的位置探勘,果然成功找到聯帶山駐在所,應該是近代登山紀錄以來的第一隊。楊南郡老師描述的聯帶山駐在所在海拔2900m的小圓山頭是錯誤的。駐在所規模不小,有兩層駁坎,上層平台長度約20-25m,寬度約10-15m,地上散佈白鶴與サクラビール的酒瓶、瓷碗、鐵鍋,這些都是此地為駐在所遺址的重要證據。
行程回來之後,容緣發現楊南郡老師報告中描述的「森中駐在所」其實與我們找到的聯帶山駐在所非常符合,或許楊南郡老師誤把聯帶山駐在所錯認成不存在的森中駐在所,也成為這次的重要發現,且如此一來我們嚴格來說也不算到達聯帶山的第一隊,不過還是指認了正確位置,算是對於過去研究進行勘誤與修正,但楊南郡老師的聯帶山駐在所為何,就有待考證了。
|
下層平台的上駁坎 |
|
白鶴清酒瓶 |
|
瓷碗破片 |
|
サクラビール |
朝日駐在所
朝日駐在所過去已有許多隊伍到達並記錄,他是一個長約30m,寬約24m,一層平台上散落許多酒瓶,並發現絕緣礙子,位置與宮本生描述以及楊南郡老師報告中描繪的皆有符合,因此這可以說非常確定是正確的位置。駐在所前有一個倒塌的木橋,橋墩還良好,但作為橋樑支撐的木條已經從中間斷裂,呈現V字型倒臥其上。
在朝日駐在所的晚上露水很重,天幕都被打濕了,早上起來後霧氣蒸騰,在太陽的照射下出現美麗的耶穌光,也讓我們看見美如其名的「朝日」駐在所。在朝日駐在所之後我們沿稜而下,下降了海拔將近900m到奇萊路,再續行至奇萊溪駐在所預判地點進行探勘。
|
清晨朝日的耶穌光 |
|
朝日駐在所上邊坡駁坎 |
|
橋墩與斷掉的橋面遺構 |
|
這次順便測試新的個人天幕,大致上滿意 |
|
沿稜下切至奇萊路,多走在濕滑的霧林中 |
|
隔著奇萊溪(天長溪)望向1月時下切點的瀑布 |
奇萊溪駐在所
楊南郡老師的報告中並未詳細提到奇萊溪駐在所,而過去地圖與宮本生的文章中皆對此有所描述,因此我們決定要找出他正確的位置。宮本生在文章中提到:「又た右側遙かの溪谷下方に、奇萊溪駐在所の建物を見る」以及「下り下りて一里、奇萊溪岸に下り着く、其處には奇萊溪駐在所の巡查と隘勇の出迎へあり、兩岸絕壁の流れに架したる丸木橋を渡れば直ちに鼻突く許りの電光形急坂路なり、上り十七町、喘えぎ〜漸く奇萊溪駐在所に著きたるは午後三時二十分、この行程一里十八町」。根據這些描述加上在GIS(地理資訊系統)上進行
視域分析,我們確定了可能的地點。
順利到達預定位置後,有找到一個平台,但充滿獵人活動痕跡與各種年代的遺留物,讓我們一度懷疑這是否為正確的奇萊溪駐在所位置,直到發現了駁坎與一些酒瓶,才大致確定應該是沒有找錯地方。奇萊溪駐在所可看出一層駁坎,但現地土壤層並不穩定,由樹木生長的角度可以看出邊坡在緩慢滑動,土石把大部分駁坎掩埋,只能大致看出坡頂有道路砌石,而一層平台有下駁坎堆砌。另外在古道砌石旁發現當年陸地測量部的水泥標杭,其中一面刻有「里程」,另一面刻有「基点」,可惜下方水泥破損,無法辨識下方的文字。在平台上另外找到鐵砲風呂,詳見《日本懷舊道具百科》這本書,簡單來說就是當年駐在所用來燒熱水洗澡的設施。
|
奇萊溪駐在所平台 |
|
部分被土石埋住的下層駁坎 |
|
將駁坎大致清理乾淨後(photo:政道) |
|
標杭(里程) |
|
標杭(基點) |
|
鐵砲風呂的部分構造(煙囪)
|
|
鐵炮風呂(摘自圖解日本懷舊道具百科) |
森中駐在所
我們這次行程後推測楊南郡老師報告中的森中駐在所實際上是聯帶山駐在所,不過森中駐在所真的存在於能高越嶺舊道上嗎?這個問題我們從過去地圖及報紙找到一些紀錄。1924年的三十萬分之一全圖中能高越舊道上聯帶山駐在所下一個就是朝日駐在所了,中間並沒有森中駐在所的標示。在大正七年六月四日以及九月七日的花蓮港廳報中,有紀錄各駐在所的位置及所屬單位,其中我們行程重點的聯帶山、朝日、奇萊溪、天長四個駐在所是屬於廳直轄的第七監視區,而上面四個駐在所依序由西向東相連,配置上在聯帶山與朝日中並沒有森中的描述,與地圖標示相符合。
我們另外在報紙上查找「森中」的身影,發現在鳳林支廳的第三監視區中有一個「森中分遣所」,大概位於現今光復鄉馬錫山附近,但地圖上皆無明確標示位置。1918年能高越舊道上可以肯定的說並不存在森中駐在所,而楊南郡老師報告中描述的森中駐在所遺構可能應該就真的是聯帶山駐在所了。
|
報紙擷取片段 |
後記
還是要謝謝夥伴們的協助,才能完成這次行程與這篇文章,發現駐在所時心情很激動,腦袋裡不斷幻想一百多年前這裡來往的日人、駐紮的警手與隘勇、原住民等是怎麼生活,有什麼衝突,又是如何平息紛爭。這些幻想在腦中有如蒙太奇鏡頭般不斷變換,過去的時間與堆疊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留 下的痕跡,忠實的呈現在我眼前,而我也正身在其中。
最早這裡是動物的天堂,隨後獵人追逐動物來到此地。1918年能高越嶺道開闢,駐在所建成於此。1924年能高越改道,就此廢棄。這百年間沒有人的干擾,土地逐漸還給自然,森林充滿生機。直到我們興奮慶祝的歡呼聲,讓這裡又重新被人看見,看見這百年來的痕跡與故事,也見證這片山林的包容與美麗。
走完行程後對照行前預判的目標是否有與實際探勘的結果符合,發現解決了一些事情,但心中仍有許多的問題,例如:楊南郡老師看到的聯帶山駐在所為何物、奇萊溪後的四個駐在所現址是否仍有保存等等,依然等待我們再去探勘與解答。這次探勘為能高越舊道多完成了幾塊拼圖,但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我們將繼續查找文獻,等資料蒐集完備,會再次出發進行探勘。
參考資料
- 楊南郡、王素娥(2003)能高越嶺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農委會林務局。
- 宮本生(1918)橫斷道路步記(六)一萬尺の中央山脈を踰て。日日新報。
- 三十萬分之一台灣島全圖。
- 花蓮港廳報(1918)六月四日、九月七日。
- 陸地測量部(1925)臺灣花蓮港埔里間の水準測量に就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