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只有高山有草原?

有好一陣子了

聽眾問我一個有點深度的問題

結果我想太久沒回答他

久到我已經找不到當時的訊息了 QQ

如果你看到,拜託再跟我說一下

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問題

就在這邊跟大家分享好了


大意是說

為什麼高山會有類似草原這種植群型,為什麼其他氣候帶不會有?

然後這是跟環境梯度有關?還是跟演替有關?

        雖然我的論文主要做高海拔草原生態系,但其實也沒辦法馬上回答出這個問題,下面只能簡單就我的理解稍微講一下。

        可能要先從高山草原這種植群類型說起,他其實嚴格來說不是一種真正的「草原」,如果是緯度梯度上對於「草原」的意思更像是在說降水少,長不太出來木本植物的地方,有點像是森林-疏林草原-草原這種連續性的變化。海拔的話其實會有類似的環境梯度變化,就如同我們在講的「森林界線」或「樹線」這種概念,意思是樹木可以生長的最高海拔,再上去可能因為土壤不足、溫度過低等等環境因素,使木本植物不能往上生長,更高海拔的區域普遍性的只有草本植物存活。但台灣似乎不存在真正的「樹線」,之前有研究推測台灣的樹線海拔可能要到4000公尺初頭,但是台灣沒那麼高的山,所以可能不存在真正木本無法生存的區域。

        這時候就奇怪了,就像配圖那樣,明明我們在山上也很常看到樹木生長是到一個邊界就沒了,再往海拔高處只剩下草本植物,難道這不算是樹線的一種嗎?這可能是因為微氣候或微環境的影響而造成這種斑塊狀的植群類型差異,可能因為某些區域比較避風,或者因為水源涵養比較充足,又或者是這裡的土壤層比較厚,所以可以長出木本植物,形成森林。其他區域可能因為岩石比例比較高,地勢太陡峭等等環境因素,而無法讓木本植物成功拓植,也就形成只有草本植物的「類草原」植群類型。

某次上油婆蘭拍的
        

        那森林演替在這之中又是什麼角色?模糊但簡單一點的描述,森林受到干擾之後恢復成原本樣子,演替就是這樣的現象,初期可能是一些生長快速的草本植物進入,漸漸被一些多年生草本或生長快速的陽性木本及小灌木取代,而再過一段時間到演替後期,一些耐陰性較強或那個海拔帶本來就比較優勢的物種則會逐漸佔據整個區域,達到動態平衡,也就是演替的「極盛相」。要讓森林重新進入演替初期的狀況,勢必要有一些大事發生,例如森林火燒,把原本達到平衡的木本植物燒光,就會回到原本什麼都沒有的狀態,這是就回到最開始,生長快速的草本會先進入那個區域的情形。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塔塔加,如果大家站在麟趾山頂往玉山前鋒方向看去,會發現稜線的一邊是草生地,另一邊是森林,這是因為過去塔塔加曾經發生森林火燒,主要因為風向的關係,很多時候看到森林火燒不會燒到稜線另一側,受到火燒干擾的這邊就進入了演替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現在主要是由多年生的玉山箭竹以及芒為優勢物種,或許再過個幾十年,又會變為台灣二葉松為主的植群類型。

        那為什麼其他海拔帶很難看到如同高山一樣的草生地景緻,這我在想可能跟每個海拔帶主要的植群類型有關吧,低海拔地區可能是榕楠林優勢,往中海拔逐漸變成樟櫟群叢的樣態,再往上走鐵杉、雲杉開始出現,更上去的冷杉、圓柏等,到很高海拔的地方可能受到土壤含量、風、水分涵養、降雪等因素,讓木本植物不容易生長,所以草本植物才能有比較大的優勢形成大面積的連續分佈。在其他海拔帶由於環境限制較少,因此主要還是由木本植物為優勢的狀態。

        總之這可能是受到整體植群在環境梯度上的變化,同時受到微環境的影響,而讓台灣高山有草原般的植群類型分佈。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台灣植群型的分類可以讀下面列舉的一些文章,或許會有更多的認識,這邊只是簡單跟大家分享。

留言

熱門文章